千古知音最难觅(2)

http://book.sina.com.cn 2008年06月05日09:23

谁能为此曲,无乃杞梁妻。

清商随风发,中曲正徘徊。

一弹再三叹,慷慨有余哀。

不惜歌者苦,但伤知音稀。

愿为双鸿鹄,奋翅起高飞。

这首诗里的两个人,一个在高处不胜寒的高楼上摧心裂肺地悲叹——“不惜歌者苦,但伤知音稀”,一个在满是尘埃的地面心醉神迷地仰望,默默祈祷——“愿为双鸿鹄,奋翅起高飞”,却无不是在自说自话,自言自语罢了。

她如同童话里被囚禁在高塔上的公主,生生地被困在一座高耸入云的空中楼阁里,尽管这座高阁是如此地华丽:

它的底下,是那一层层蜿蜒而上的台阶,在那仿佛望也望不到边的台阶的尽头,便高高耸立着这座曲栏环绕、重重飞檐的楼阁,微风吹过,那檐下的铁马便会叮当作响,用这短暂的喧嚣打破这漫漫无声的岑寂;云儿则常常在它那漆朱描金的廊柱间盘旋涌动,用这如烟似雾的缭绕填塞这偌大而空旷的间间房舍;

而它的窗上,巧夺天工地镂刻着精致而细巧的格子,格子上满是如细绫一样绮丽的花纹,每一个花纹都彰显着主人的高贵,每一棱窗格都透着富贵逼人的气息;

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地精巧华美,那么,住在这座高阁里的,想必是一个深谷幽兰似的丽人罢,她是否有着幽兰一样的容貌,幽兰一样的哀愁和惆怅呢?

不然,她为什么要常常地叹息?她的叹息为什么要如此地悲哀?

不然,她为什么要不眠不休地弹奏?她的弹奏为什么要如此地悲凉?

不然,她为什么要奏起这令人悲伤的清商之曲,徘徊低抑,悲不能止,仿佛那孤苦无依的杞梁之妻含血的悲啼,令人不忍卒听,天地为之变色,风云为之翻涌,就连那巍巍城墙也要为之摧藏悲哀为之土崩瓦解?

她为什么要如此地悲哀呢?

高处不胜寒,极目远眺,苍茫大地,茫茫浮生,谁才是她苦苦等待久久企盼的知音呢?

“不惜歌者苦,但伤知音稀”,又岂止是她一人的痛苦与悲哀呢?

唐代的孟浩然,空怀满腹才华,却只能归卧南山,作一个隐士,与孤鹤白云为伴,他如是说:

欲取鸣琴弹,慨无知音赏。

——《夏日南亭怀辛大》

寂寂竟何待,朝朝空自归。

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

当路谁相假,知音世所稀。

只应守寂寞,还掩故园扉。

——《留别王维》

唐代的诗僧贾岛,常常为了一词一句的妥帖,而废寝忘食,以至于为我们流传下来一个关于“推敲”的典故,他也如是说:

二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知音如不赏,归卧故山秋。

——《题诗后》

而那少年时铁马冰河,孤身犯险,千里奔袭金军大营,斩杀叛徒的宋代大词人辛弃疾,则常常在午夜梦回壮志难酬的时候,良久慨叹道:

宝瑟泠泠千古调,朱丝弦断知音少。冉冉年华吾自老。

——《蝶恋花?月下醉书雨岩石浪》

至于那时时刻刻都念着“靖康耻,何时雪”怒发冲冠的宋代抗金名将岳飞,在那个奸佞横行、小人得志的朝廷里,倍受排挤,饱遭暗算,举步维艰的时候,更是由衷地叹息着:

昨夜寒蛩不住鸣。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

起来独自绕阶行。

人悄悄,帘外月胧明。

白首为功名。

旧山松竹老,阻归程。

欲将心事付瑶琴。

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。

——《小重山》

所以,那偶然路过的无缘的你啊,即使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,明了他那满腹的苦衷,即使他是那琴艺卓绝的俞伯牙,你也还是无缘做那心思巧慧的钟子期啊!

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。钟子期曰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伯牙游于泰山之阴,卒逢暴雨,止于岩下;心悲,用援琴而鼓之。初为霖雨之操,更造崩山之音。曲每奏,钟子期辄穷其趣。伯牙乃舍琴而叹曰:“ 善哉,善哉!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。吾于何逃声哉?”

《列子?汤问》

俞伯牙的琴艺再高超,如果无人能解曲中之真意,那又是何等的寂寞和孤独?

钟子期的倾听再精准,如果无人肯将一腔心事赋与瑶琴,那又是何等地无聊和浪费?

一个善弹,一个善解,如天造地设,相辅相成,遍观世间,再也没人比得上他们那样地默契,心心相印,息息相通,他生来就是为了弹琴给他听的,而他在这世上惟一的使命,也只是为了欣赏他的琴声,抚慰他的寂寞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