争教红粉不成灰(2)

http://book.sina.com.cn 2008年06月05日09:23

而第三首诗里的“见说白杨堪作柱,争教红粉不成灰”一句,则毫不留情地将关盼盼的一片似海深情一笔抹杀,字里行间满是讽刺讥嘲之意:

既然你那么爱他,愿意为他守节十年,你为什么不去死?

而今,他坟头的白杨树都已枝繁叶茂,可以拿去做梁柱之材了,他已经在那幽冥的黄泉里等待太久了,为什么还没有等来他最爱的女人呢?

大概是觉得自己的话说得还不够坦白吧,意犹未尽的白居易又作七言绝句一首,诗云:

感故张仆射诸妓

黄金不惜买峨眉,拣得如花三四枝。

歌舞教成心力尽,一朝身死不相随。

诗题虽云“诸妓”,其实,指的就是关盼盼一人而已。张尚书死后,身边的歌舞伎们早已风流云散,自然也就谈不上殉节从死之类的话了。在白居易看来,一个不过是用钱买来的女子,与那些同样可以用钱买来的名驹重器一样,不过是主人家里的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,主人活着的时候是个乐子,主人死后,应该是能够变卖的资产,或者是坟墓里永生的陪葬。

对于关盼盼这样一个深受主人宠幸的家妓来说,主人生前在她身上的投入,不可谓不大,她的身上,既有主人靡费的大量的金钱,也有主人投注的大量心血和精力。所以,关盼盼对主人最好的报答,仅仅是一片痴情是远远不够的,只有死亡的祭奠,才是对主人最为忠诚的回报。

白居易此诗一出,凭他名满天下的影响力,很快就传诵四方,而他诗里对关盼盼的谴责之意,自然也是妇孺皆知。

唐朝人对于妇女守节并无要求,丈夫死后,妇女改嫁的比比皆是,社会舆论还是较为宽容的。对于正儿八经娶进门的正妻尚无守节的必然性要求,对于那些花钱买来的妾和家妓们,就更谈不上什么守节不守节的了。

所以,对于关盼盼来说,她甚至都没有为张尚书守节情不移的必要,更谈不上为他殉死了。

但是,经白居易随便这么一写,这个问题立刻就偏离了正常的轨道,变得复杂起来了。

如果关盼盼读到此诗后,无动于衷,继续在燕子楼里守她的寡,过她自己的日子,那么,纵然她对故夫有天大的爱情,海样的忠贞,也全都变成了虚情假意,别有用心,甚至是另有所图。

所以,当关盼盼看到了白居易的诗后,她能不绝望吗?

她泪流满面地说:

“我并非不能殉情而死,只怕我死之后,人们会认为我公重色,有从死之妾,这岂不玷污了他的名声。”

于是,她含泪写了一首和诗,诗云:

和白公诗

自守空楼敛恨眉,形同春后牡丹枝。

舍人不会人深意,讶道泉台不去随。

诗成后,关盼盼便开始绝食,十日之后始亡。

对关盼盼来说,她并不畏惧死亡,从自己心爱的人离开的那一刻起,这个世界就已经和她无关了,这世上纵有再多的良辰美景、花好月圆,她又能有何人与共?向何人倾诉?

生又何欢,死亦何惧,也许,泼淹煎残生,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。她活着,不过是一个早已将自己困死在甜蜜而又痛苦的回忆中的囚徒;她死了,才能在死亡的羽翼下重新找回自己轻舞飞扬的灵魂。

但是,自愿殉情,与被逼以死明志,完全是两回事。而白居易也因此一举,身负千古骂名。

关盼盼死了,却因为死的这样委屈与无助,而在后代诗人所吟咏的诗句里复活了,活得有声有色,活得如火如荼。且举几首,聊以见意吧:

永遇乐

夜宿燕子楼,梦盼盼,因作此词

宋?苏轼

明月如霜,好风如水,清景无限。曲港跳鱼,圆荷泻露,寂寞无人见。紞如三鼓,铿然一叶,黯黯梦云惊断。夜茫茫,重寻无处,觉来小园行遍。

天涯倦客,山中归路,望断故园心眼。燕子楼空,佳人何在,空锁楼中燕。古今如梦,何曾梦觉,但有旧欢新怨。异时对,黄楼夜景,为余浩叹。

盼盼

宋?秦观

百尺楼高燕子飞,楼上美人颦翠眉。

将军一去音容远,只有年年旧燕归。

春风昨夜来深院,春色依然人不见。

只余明月照孤眠,回望旧恩空恋恋。

燕子楼

宋?文天祥

自别张公子,婵娟不下楼。

遂令楼上燕,百岁称风流。

我游彭城门,来吊楚王阙。

问楼在何处,城东草如雪。

蛾眉代不乏,埋没安足论。

因何张家妾,名与山川存。

自古皆有死,忠义长不没。